“我是在油田成长的,前辈们常说,石油人不仅要钻出地下的能量,更要点亮心中的光?!?968年出生的周建玲是克拉玛依市鑫塔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。谈起为何投身公益,他回忆起2012年5月间看到的一则发生在四川的新闻:环卫工人因为捡拾他人随手乱扔的垃圾,“滞留”在来来往往的车流中?!暗笔蔽揖拖?,如果有一辆车能停一停,让环卫工人快速离开车流,他就会更安全?!敝芙崴怠?/div>
这份触动,让周建玲在当年9月发起成立“绿丝带交通志愿服务队”。斑马线前,他手持引导旗护送行人过马路;寒潮来袭时,他带着志愿者扫雪除冰。
随着队伍逐步壮大,周建玲利用假期自费外出参加救护师资格取证学习,成立应急救护队;组队参与消防部门开展的社区隐患排查,组建党员志愿团?!坝腥怂滴摇晃裾怠?,但看到急救培训让居民救回突发心梗的邻居时,所有的坚持都值了?!彼?。
坚持普及急救技能
2023年5月,润福社区居民王女士家中突发惊险一幕:她的丈夫洗澡时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。得益于参加过“绿丝带”的急救培训,她迅速开窗通风、进行心肺复苏,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。这样的故事,正是周建玲发起的“急救技能进家庭”项目的生动注脚。
自2016年以来的9年时间,周建玲和志愿者带着模拟人教具走进社区、企业、公园、商超等人员密集场所,累计开展150余场培训,教会2万多名市民掌握急救技能。在市消防救援支队的合作档案中记录着“绿丝带”志愿者的特殊贡献:2020年11月至今,排查老旧小区消防隐患47处,协助处理初期火情9次……
见证城市变化
“现在的克拉玛依,车站、机场和重点场所都安装了AED,供市民必要时免费使用?!碧讣俺鞘斜浠?,周建玲不禁感慨,“文明交通方面的改善特别大,行人主动看红绿灯,斑马线让行俨然成为一种习惯,行人和驾驶人礼让互让,文明素质都在不断提升。”周建玲亲历了克拉玛依从“戈壁油城”到“全国文明城市”的蝶变,也始终将志愿服务融入城市发展脉搏。
在玛依湖生态补水工程工地,“绿丝带”志愿者为工人们送去防暑药品;在鼎泰花园小区,他们协助开展消防演练……“公益不是孤立的善举,而是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?!敝芙崴怠U庵掷砟?,让“绿丝带”的服务半径从交通疏导拓展至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。
让温暖成为城市的基因
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、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70周年的历史节点,周建玲对克拉玛依的未来充满期待:“希望我们的城市既有‘戈壁明珠’的硬核实力,也如‘绿丝带’般柔软温暖。我们正在筹划‘绿丝带智慧志愿’小程序,通过线上报名,参与线下活动,以积分兑换、参与推荐评优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?!?/div>
10余年坚守,让“绿丝带”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志愿者标识?!懊扛鋈硕际浅鞘械囊豢樽?,当我们用善意浇筑,就能筑起文明的丰碑?!敝芙崴?。
■记者手记
在采访期间,记者发现一个细节:周建玲的车上永远备着急救包、牵引绳和两把铁锹。这位57岁的志愿者笑称,这辆车就是是“绿丝带移动服务站”。从一个人到一群人,从一时善举到多年坚守,这份始终“准备着”的姿态,或许正是克拉玛依精神文明建设的微观写照。
当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,城市的温度便有了最坚实的刻度。